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军队有赢的可能性吗?

来源:国际学校招生网2025-08-19 01:02:010

今天国际学校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军队有赢的可能性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现在还有没有共产国际?

第三国际又名共产国际,列宁领导创建,存在于1919~1943年,总部位于莫斯科,是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组织。第三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三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召开过7次代表大会、13次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破产,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客观形势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组织。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有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政党和团体的52名代表参加。大会通过了《告国际无产阶级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等文件,宣告第三国际成立。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并于5月25日公开宣布《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声言这是为了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便于各国共产党独立处理问题。1943年5月26日,苏共中央发表决定,完全同意解散共产国际。
历史功绩
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有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政党和团体的52名代表参加。大会通过了《告国际无产阶级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等文件,宣告第三国际成立。它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它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最高权力机关是代表大会,各国共产党是它的支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代表大会选出的执行委员会负责向各国支部发布指示和监督他们的工作。总部设在莫斯科。
在捍卫马克思主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促进国际共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在欧洲、美洲、亚洲帮助各国先进工人建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协助他们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加速了各国共产党的成长。但是,它在工作中也有许多失误,特别是由于长期受“左”倾思想的干扰,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消极影响,其高度集中的组织形式也曾影响了各党的独立自主和各党之间的平等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有效地组织反法西斯的斗争,经各国共产党同意,共产国际于1943年6月宣告解散。

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军队有赢的可能性吗?

国民政府方面没有共产党那么心急火燎,他们更多考虑行动的合法性、全盘性和对国际局势的牵动,诸如分外交、行政、军事三方面接收东北,与苏联的关系和外交谈判问题。八月三十一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和国民党中常会才通过《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纲要》,任命熊式辉为行营主任、杜聿明为保安司令;九月初立法院长戴传贤召开会议讨论东北接收办法;十月十二日熊氏等人抵长春,与苏军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开始艰难的谈判过程。此时共产党军队马不停蹄,已经有十万人开进东北,国民政府的人士们还在开会研究、外交谈判。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不过,抢先一步,并不就能占上风。国民政府方面的外交谈判和行政接收均告失败,不得不采取军事接收行动,使用飞机空运和军舰运兵方式,抵达东北,却遭到苏军以种种借口拦截和阻遏,不允许中国军队在大连、营口、葫芦岛、安东等港口登陆,只得改在秦皇岛登陆,因此再度迁延时日,难以尽快占据战略要点,形成钳形攻势。

自一九四五年十一月至次年五月,国军进入东北的,有石觉的十三军,廖耀湘的新六军,孙立人的新一军,陈明仁的七十一军等七个军共二十八万人。这些部队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越南、缅甸及中国西南调运东北。杜聿明坐镇秦皇岛指挥。

共产党军队赶在国军前面占据东北,必然导致双方在东北首先爆发战争。双方对此心知肚明。国军向北挺进,一路与先占地利的林彪军队激战而迅速推进,十三军全部美式装备,战斗力强大,逼迫林彪部队一路后退,很快攻占锦州;次年三月占领沈阳,随后四面开花,占领抚顺、铁岭、辽阳、鞍山、营口等重要城市。共产党军队则占领北部四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城市。这样,形成南北对峙态势。

打正规战林彪大败

四平位于沈阳和长春之间,为交通枢纽,成为国共两军攻防重镇。国军向北推进,必克四平,共产党固守长春,必守四平。另一方面,毛泽东想固守四平以拖延时间,确保北部大城市,等待调停中国内战的美国特使马歇尔由美返华,可获得更多谈判筹码。不过,林彪对毛死守四平主张最初持不同看法,他不看重固守城市,而强调消灭敌人,实际上他深知对方火力强大,不愿硬拼;在激战中,因兵力悬殊而无法守住,黄克诚电报吁求放弃四平、长春,毛置之不理。毛在战前指示,准备数万人伤亡。

双方军队在四平第一次正面大战。毛泽东一厢情愿地要求“死守四平,寸土必争”,林彪(此时已拥有三十万人)在四平和本溪各集结十万军队死守。这给一路攻势锐利、渴望大试锋芒的国军一个良机。蒋介石电文要求“一举击破共军之主力”,指示此战应集中空军全力、采用空陆联合作战模式。此次大战,空军轰炸发挥巨大威力,重创本溪林彪十万部队。参战的七个军,五个是全副美式机械化装备,其中孙立人的新一军、廖耀湘的新六军则是国军五大主力中的两支精锐,士兵训练有素,拥有强大火力。孙立人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具有杰出军事才能,他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部队;廖氏亦是出色军事人才。此时,国军在东北共二十八万。

这次大战,从一九四六年四月十八日打到五月十八日。国军在本溪和四平两地发动强大攻势,空军猛烈轰炸,首先力克本溪,十万林彪守军大败溃逃。国军挥师北上,援战四平,然后兵分三路,以空中优势发起立体攻势,四平十万林彪守军又溃败。五月十九日占领四平。

林彪驻守本溪、四平两地二十万军队重创溃逃。前来四平督战的白崇禧将军已被任命国防部长,他当机立断,命令杜聿明乘胜追击,一举拿下长春,然后兵分三路,向北挺进,穷追再创逃往哈尔滨方向的林彪败军,一路收复许多要地。孙立人将军指挥的新一军锋芒所向,如秋风扫落叶,至五月三十日,已越松花江,直逼离哈尔滨不到一百里的双城,实已兵临城下。

白先勇先生以双方史料揭示,林彪部队四平大败,伤亡极大,一路长途北逃哈尔滨,在国军飞机轰炸和机械化部队之汽车坦克追击下,已成惊弓之鸟,乱成一团,其状狼狈万分;官兵极为颓丧,奔逃中被俘、投降极多,有的部队丧失三分之二,已失去战斗力。四平大败,使林彪心理大受挫败,情绪反常,亦受部下奚落。他承认四平战役伤亡重大,承认美式装备厉害:“我们对全部美械装备的敌人还是估计不足……这是最大的教训。”政府军估计此役林彪军队伤亡四万人。

五年后林彪拒绝担任朝鲜战争指挥员,我想,四平大战和美式装备之威力给他的这一惨痛记忆和心理震撼应当是最重要原因之一。

四平惨败,也是毛泽东的失败。中共中央大惊,毛电告林彪“应主动地放弃四平”时,林已带败军前一天逃了。这时,毛才意识到四平兵败后果严重,严饬其余各部不可行动,勿惹国军,避免给对方在中原开战以口实。孙立人大军兵临哈尔滨城下,林彪守军不能再战,黄克诚、林彪分别于五月三十一日、六月一日电告毛泽东:无法阻止敌军占领齐哈,若退出齐哈而得停战,亦属万幸;准备游击、放弃齐哈。两天后,毛同意。这意味,十个月来,共产党在东北的军事行动彻底失败。毛泽东牺牲数万将士生命以死守四平,与火力强大、锋芒颇锐的国军展开阵地战这一决策,是大错误,导致满盘皆输

少共国际师保卫部的人为什么像国民党那样审讯人

关于“少共国际师保卫部的人为什么像国民党那样审讯人”的具体原因,目前并无直接相关历史资料明确说明,但可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审讯、肃反的扩大化、错误化现象有关

一、历史背景复杂性

在抗日战争期间,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交织,使得当时的政治环境极为复杂。这种复杂性可能导致了一些部门或人员在审讯时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手段,但这并不能代表整个少共国际师保卫部都像国民党那样审讯人。

二、审讯和肃反的扩大化、错误化

在延安时期,由于康生等人因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的机会主义错误路线,采取了逼、供、信的作法,导致审干走入了歧途,产生了扩大化的错误。这种错误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共国际师保卫部的审讯方式,使得其在某些情况下采取了类似国民党的严厉手段。

三、需要更深入的历史研究

由于历史背景复杂,具体原因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当时的政治环境、个人行为、组织决策等。因此,对于“少共国际师保卫部的人为什么像国民党那样审讯人”的问题,需要更深入的历史研究和资料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

以上就是国际学校整理的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军队有赢的可能性吗?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国际学校。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上一篇:中文世界大学排行榜 2024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揭晓 中国大学上榜名单一览(附完整榜单)

下一篇:坚决!北京市针对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违规行为所采取的举措

国际学校

相关内容

更多

常见问题排行

更多
对比
简章对比(0/4)清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