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学校招生网2025-07-07 15:33:520
北京海淀的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是热门大校,近期加入十一学校教育集团后热度更高。
该校小学、初中走公立路线,仅高中设国际班(开 AP 和 A-Level 课程),相比一贯制国际校更偏公立化。
部分家长认可其类公立优势:管理严、老师盯得紧;但也有家长和学生反馈,学校国际化氛围不足、英文授课比例低,管理偏军事化,被称为国际校中的 “衡水”。
我们调研了多位在读家长和学生,整理出 10 个推荐与不推荐该校的理由,供择校家长参考。
学校没有绝对的好坏,择校需结合家庭教育理念、孩子年级及个体情况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值得推荐的十个理由
1. 老师非常负责,教学质量让人放心
孩子在21世纪学校上学这几年,我们最放心的一点就是老师非常认真负责。课上讲得细致,课下也愿意给学生1对1进行辅导,特别是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老师不会推责,而是积极帮助孩子找到方法。
学校标化抓得比较紧,尤其是AP课程和语言类课程,基本在校内就能打好基础、考出来标化成绩,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在外补课,依赖外面的机构,既节省精力,也保证了系统性。
--21世纪中学家长
2. 升学指导体系完善,申请不用发愁
学校有一套很系统的留学规划机制,从选课、活动安排到申请材料的准备,都会有老师跟进。
尤其是在高年级阶段,每个班级会有专门负责升学的老师,会根据学生的目标和实际情况做细致规划,全面覆盖英美港澳新加坡等多国申请指导,学校尤其在美申这块儿的指导和录取结果还是很不错的。
对我们这种成绩不是特别拔尖、但也很努力的学生来说,这种支持真的非常重要。有时候觉得自己可能达不到那个学校的水平,但在这里,真的能被一步步推上去,实现更高的目标。
--21世纪高中毕业生
3. 校园整体风气正,没什么勾心斗角“
学校的氛围挺不错的,不管是同学还是老师之间关系都挺融洽的。没有那种特别强的攀比,也很少见到小团体排外或者搞霸凌的情况,老师也经常在关注大家的情绪变化。
我在这里收获了一帮非常真诚的朋友和老师,给予了我在遇到困难时莫大的鼓舞。
--21世纪在读学生
4. 管理规范严谨,适合多数学生发展“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完全自律,我们也不是那种过度干预的家长,所以特别看重学校的管理方式。21世纪学校在这方面平衡得很好:制度明确、管理规范,但不会太压抑,也不是那种放任不管。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也有空间去成长和试错。
像我们家孩子就是自控力一般的类型,在这种有规矩、有节奏的环境里反而学得比较踏实。有问题也能及时反馈,老师和班主任也都愿意沟通。
--21世纪中学家长
5. AP课程体系完善、课程丰富多样“
学校的AP课程开得挺全的,像常见的微积分、物理、生化,经济,还有心理、统计这些都有,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选课自由度很高,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去尝试不同的领域。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都可以学10门AP左右。
备考上老师也都蛮有经验的,讲得很清楚也会结合考试重点讲,考前会集体模考很多次,认真跟着学校老师的进度走,拿5分不是什么大问题。
除了AP之外,选修课也挺丰富的,我之前选过航模和厨艺课,算是学习之外的放松,也能发现新兴趣。整体感觉是课程体系很完整,不会觉得单一或者无聊。
--21世纪在读学生
6. 招收中国籍学生,非京籍也能就读“
我们家是非京籍家庭,在择校的时候其实挺头疼的,北京不少优质的学校对户口都有限制,但21世纪学校这一点比较友好,中国籍学生可以申请,非京籍也完全可以正常就读,不受户籍影响。
--21世纪中学家长
7. 小班制教学,关注到每个学生“
学校实行小班教学,每个班人数不多,15-20个人左右,老师能真正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像我家孩子性格不算特别外向,在以前公立学校的大班环境里很容易被忽视,但在这里老师经常能主动和他沟通,发现问题也能及时跟进。
不论是学业上的薄弱点,还是申请上的个性化规划,老师都能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整体感觉不是流水线式的教育,而是真的在“看见”每个孩子。
--21世纪中学家长
8. 社团资源丰富、活动多样“
学校的社团挺多的,基本上你感兴趣的方向都能找到对应的社团,像创意写作社、经济社、电影社、辩论社这些都有,还有一些特别冷门但很有趣的小社团。
活动也不少,经常会有社团展示、节日活动、义工项目、文化节等,感觉学校在这方面给的空间和资源挺足的。
--21世纪在读学生
9. 理科竞赛资源丰富,提供免费指导“
学校理科类竞赛的支持挺到位的,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国际竞赛都有老师带,而且是学校组织的,不用自己出去找机构上课。
我们如果有兴趣报名,老师会帮忙安排指导时间,讲题、答疑都很认真,有时候还会安排内部小组训练。
我自己跟着学了AMC和物理碗,虽然难度挺大,但整体感觉进步很快,也没额外花钱去外面补习班,性价比很高。
--21世纪在读学生
10. 食堂伙食很好,生活质量高“
食堂真的比我之前想象中要好不少,不管是主食还是小吃种类都挺多的,像广式茶点,小火锅,烤鱼什么的也都有,而且都挺好吃的。学校定期也会根据我们的反馈去改进菜单,现在连饮品、面点这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学校也有餐车会卖现做的面包糕点之类的。
有时候一早上课特别累,中午吃点喜欢的饭真的能缓过来不少。虽然听起来只是生活小事,但像我们寄宿制学校长期在学校待着,能吃好真的蛮重要的。
--21世纪在读学生
二、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不值得推荐的十个理由
1. 外缺乏英语环境和国际化氛围“
虽然说我们是国际学校,但其实日常生活中英文环境真的不强。除了英语课和个别外教,其他课基本都是中文授课,连活动、社团也很少用英文,想锻炼口语的机会其实不多。
还有就是教学方式也挺传统的,形式感比较强,真正能发挥学生想法和创造力的机会不多。有时候会觉得,说是国际学校,但整体氛围和公立差不多。
--21世纪毕业生
2. 军事化管理过于严格,不够人性化“
学校的军事化管理非常严格,压力相比其他国际学校大,学生放松和自由安排的时间非常少。如果你不能接受每天早上6点起床后强制完成3圈跑操,那么这个学校可能不太适合你。
同时请假制度也非常严格,哪怕是感冒或者身体不舒服。如果想请假,也必须去医院开证明,光是请一天假就要折腾半天。平时手机是要上交班主任保管的,电脑的使用也有会人员巡逻监管。发型、校服这些也卡得很严,总体上不够人性化。
--21世纪在读学生
3. 师资流动性大“
学校老师的流动性挺大的,基本每年都会有不少老师离职。有时候刚适应一个老师的上课节奏,突然就换人了,新的老师上课风格又完全不一样,得重新适应一遍。感觉学校留不住好老师。
--21世纪在读学生
4. 资源分配不均,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我们学校整体资源其实挺有限的,而且分配得不太均衡。每个学科A层的同学确实能接触到更多好老师和指导机会,但普通班这边就感觉被边缘化了,像一些竞赛项目或者升学支持,基本都集中在那一部分成绩非常好的同学身上。
整体来说,如果不是在资源倾斜的那一部分,很多时候只能靠自己去补,这对我们大多数普通学生其实挺不公平的。
--21世纪在读学生
5. 心理支持系统薄弱,学生情绪压力大“
学习强度大,加上学校规矩多、自由度低,其实很多同学压力挺大的。但学校的心理支持体系基本是空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很多人根本不敢去,也不觉得能帮上什么忙。我们有时候更希望学校能多点理解,少一点惩罚式管理,哪怕只是放松一点氛围,也比什么“谈话警告处分”有用。
--21世纪在读学生
6. 费用与体验不匹配“
说实话,学校的学费确实挺高的,但很多时候感觉体验和这个收费并不完全匹配。比如活动经费比较紧张,有些社团明明想做点有意思的事,但受限于预算,很难真正落实。
还有些时候,学校组织活动比较少,机会也不多,学生如果不主动向外找资源,很容易错过提升背景的机会。再加上最近几年扩招明显,年级里学生越来越多,整体生源水平也变得参差不齐。
我们其实挺希望学校在收费的同时,能把服务质量、资源投入和支持力度真正提上去,不然会有一种“花了国际价,过的是普通体验”的落差感。
--21世纪在读学生
7. 部分师生关系紧张,规矩死板“
在学校里,有时候能感觉到师生之间的沟通不是特别顺畅,有些规矩太死板。很多学校的决策,比如活动申请、请假流程,都是上层直接定下来的,我们学生其实很难参与进来。
有时候会觉得表面上说是鼓励学生表达,但真正想提点建议或者反馈问题时,最后都不了了之。
--21世纪在读学生
8.人文艺术资源薄弱、申请支持有限“
学校在人文和艺术方向的培养太少,给学生们做活动的方向也少。像我们这种想走文科、艺术类申请的同学,基本都得靠自己或者去外面找机构帮忙。校内没有太多相关的课程和项目支持,像作品集、文书指导、比赛、展演这些,学校能提供的帮助很有限。
相比之下,理工科资源就多得多,有竞赛、项目还有专门的老师带。感觉学校在资源分配上挺偏理工的,如果你是想申请人文或艺术方向的学校,确实不能完全指望校内,要提前做好自我规划。
--21世纪毕业生
9. 校园很小,硬件设施不好“
学校小初高在一个校园里面,整体校园很小,高中只有一栋教学楼,很多硬件设施像室内体育馆是没有的。
除此以外,我们自己每周定期要开展的社团活动,经常会遇到“没地方用”的情况,被迫更改时间或者取消,想申请个教室得提前很久,还不一定批得下来。感觉空间和设施真的限制了很多事。
--21世纪在读学生
10. 缺少真正的学生参与机制,形式主义严重“
虽然学校表面上设有学生会、反馈渠道、意见箱等机制,但实际作用非常有限。很多活动和制度都是学校单方面决定,学生只是被告知,很难参与决策或表达真实意见。
即使参加“实事实办”项目,也发现最终执行什么、怎么执行,其实学校自己说了算。长久下来,很多学生都觉得“发声没用”。
--21世纪在读学生
点击了解学校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