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耀中国际学校 | 什么魔力让这所学校成为海外华人家庭的首选,并让外国孩子乐不思蜀?

来源:国际学校招生网2025-03-21 14:41:240

所在地区:北京 朝阳区学校性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学费:10.40~29.70万招生阶段:高中 初中 小学 幼儿园

如何选到"好"学校?更准确地说:如何选择适合孩子与家庭需求的学校?

如何判断学校教育价值观?官网阐释仅是参考。在真正有生命力的组织里,价值观是全体成员的日常实践。学校作为人口密集的有机体,除教职工学生外,跟能代表学校价值观的是在校家庭。

考察一个学校,就要深入观察在校核心家庭群体。他们是校园价值观的具象呈现,更是持续塑造(甚至可能重塑)学校文化的能动力量--这在办学历史悠久的老校中尤为显著。

以建校30年的YCIS北京耀中国际学校为例,参加开放日、专访校长后,我更想探究的是:现有家长群体的生活图景?选择并坚守耀中的深层动因?为何有人离而复返?......

#1

追求双语教育的家庭

因学校而扎根北京

13年前,Jenny她牵着3岁的大儿子的手走进YCIS北京耀中时,未曾想到,这里会成为两个儿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第二家庭”。

语言:当莎士比亚遇上徐志摩

Jenny的故事始于自己成长时的“双语焦虑”。作为台湾出生、美国长大的母亲,她坚持让孩子在中国接受教育,却担心英文被中文“淹没”。“我希望他们中文好,英文也不能落下。”YCIS的「双教师制」让她眼前一亮--每间教室同时配备中英文教师,数学课上用中文解题,科学课用英文探讨………灵活且平衡的双语教学环境,是更有效双语学习的保证。

哥哥升入中学后,课程逐渐以英文为主,中文作业里艰深的文言文让他一度吃力。学校并未要求“硬扛”,而是主动联系家长,将其中文调整为“中文近母语班”。“学校是真正懂孩子的导师,既给挑战,也留余地。”Jenny感慨。弟弟则在中文课上“如鱼得水”,参演老舍《茶馆》时,弟弟饰演清末太监庞太监,在台上操著一口标准的京片子。老师说“剧本里的白话台词皆为学生们捉笔撰写,通俗易懂又不失剧中的年代特色!” 让 Jenny由衷高兴的是:一路上来,弟弟的中英文保持了双母语水平--英文赏析莎翁的浪漫,中文探讨古今文学之美。

课堂:当数学课变成“探索游戏”

当年择校时,Jenny几乎跑遍北京的国际学校。直到走进YCIS的教室--一群三四岁的孩子呼啦啦围上来,好奇地问各种的问题,那一刻,她看见“孩子们眼里的光”。对比之前走访过的其他幼儿园,孩子太乖太安静,让她担心那不是孩子的天性。

这种“光”在小学的“学习社区”里愈发耀眼。哥哥四年级时,Jenny受邀观摩数学课:三个班级的孩子聚在开放式学习区,听完教师讲解后,自发分成三组--用手指掰着数钟表的基础组、研究12/24小时制转换的进阶组、破解复杂路程应用题的高阶组。每组都有不同的老师带领,有人用积木演示时间概念,有人带着画列车时刻表。“没有‘快慢班’的标签,只有‘今天我需要学什么’的自由。”Jenny记得,一个原本害羞的女孩在进阶组举手:“老师,我好像能挑战更高难度!”

相比被人津津乐道的YCIS中英文课堂双导师合作教学,Jenny说这个“学习社区”的教学方法值得更多的高光。耀中的教学空间为这种教学方法重新做了升级,确保每个年级的不同班级除了自己的教室,都有一个更大的共享的“公共学习空间”。在这里,班级的界限没有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进度重新组队,老师们交叉分层教学,孩子们又不会被贴上“快慢”的标签,每个孩子都被最适合的难度和进度激发、鼓舞、挑战、向前。

舞台:从带病演出到励志演讲

午餐休息时间Jenny的大儿子总会溜出食堂直奔琴房练钢琴。老师悄悄说,他比那些在学校课余上钢琴课的孩子还积极。YCIS以注重音乐教育而闻名,常规音乐课之外,小提琴是小学1-3年级必修课。课后还提供乐器一对一课程。哥哥4岁起在校学习架子鼓,5岁那年发着烧完成人生第一次公开表演,那是小男生长久排练后的硬核儿坚持!谢幕时掌声响起的瞬间,“他眼睛比舞台灯还亮”,心中对音乐的热忱被真正点燃。如今16岁的他,是学校重要仪式上常驻演奏嘉宾。

弟弟则继承了爸爸的公共演讲天赋--去年主动报名TEDx演讲,在聚光灯下讲述“拥抱脆弱给人类带来的力量”。

这种自信源自YCIS北京耀中的“公众展示基因”:从幼儿园年度音乐会到小学戏剧社,从《窦娥冤》服装手绘到《长亭送别》海报设计,孩子们深入参与每个环节,每个学习成果展都遵循进阶模式--先化身小老师示范传授,再接受学长学术挑战,最终迎来家长验收时刻。当科学实验变成互动游戏,美术作业升级为装置艺术,展示早已超越舞台,成为螺旋式成长的印记。孩子们的自信在这个过程中生根、发芽、成长。

社区:多元化的家校互动

YCIS家校关系紧密,学校社区像个大家庭。学校为家长提供专业丰富的研讨会和工作坊,从科学育儿到青春期情绪管理,还有大学择校升学支持……家委会组织各种家长兴趣班:油画、书法、插花、歌唱、舞蹈…… 作为家长会华籍联合主席,Jenny的日程表塞满学校活动,她常和家委会外籍主席搭档主持各式庆典:春节饺子派对,圣诞社区集市。每年耀中的环球社区日上,来自各国的家庭把跨文化交流推向巅峰。

选择:当小学校遇上大世界

疫情三年,Jenny目睹许多外国家庭搬离北京。有家长问她:“不考虑转去更大的国际学校?会不会让孩子提前出国?”她摇头,“这里的环境简单,校风淳朴。学校规模小,每个学生得到的资源和关注更多,从学术竞赛到学生发起的公益慈善项目,学校的支持都不遗余力。每个孩子都会被看到、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孩子们的自信笃定就这样一点点被培养、呵护、激发。”

如今大儿子站在IB课程选择的十字路口,Jenny反而淡定:“耀中教会他们最重要的不只是知识,而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像两个孩子在家里弹钢琴只是日常的放松交流,在音乐上已颇有造诣的哥哥,还在探索自己未来的方向,他并不想去成为职业的音乐家或者音乐人,因为他对数学和科学不仅擅长更有热爱。而弟弟则早早就明确了自己的梦想,他要去读法学院,思辨、逻辑、演讲和表达是他的挚爱。

#2

Robinson 一家:

爸爸在京任期有限

但孩子宣布不想离开

作为老牌的外籍子女学校,Robinson一家是YCIS北京耀中国际学校的典型外籍家庭代表。

2023年,Robinson一家因丈夫工作调动来到北京。按照原本的派遣计划,这个来自美国南部的家庭应更早启程,却被新冠疫情打乱了节奏。不过,妻子Tara对跨文化生活的向往始终未减--她是早年赢得奖学金上大学的网球运动员,大学时期与瑞典、巴西、澳大利亚队友并肩训练的经历,早已在她心中种下探索世界的种子。“当时我们激动得睡不着觉!”她笑着回忆,运动员特有的适应力让她对这次越洋迁居充满期待。

选择YCIS:一场深思熟虑的决定

Robinson 先生提前4个月到达北京,入职新工作并安顿好住处后,他开始密集探校、为儿子Brenden选择学校。夫妇二人达成共识,择校时坚持三个核心标准:双语教育、靠近金融街住所,以及适中的校园规模以减轻适应压力。在走访顺义国际学校(ISB)、加拿大国际学校和京西学校(WAB)等学校后,耀中国际学校(YCIS)脱颖而出。学校的双语课程深深打动了Robinson一家,他们将语言视为文化的纽带。“学习中文是首要因素,” Tara解释道。为此,到达北京后她每周坚持上两次中文网课。YCIS的校园规模也让他们安心--Brenden在路易斯安那州就读的私立学校本就不大,他们担心庞大校园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Brenden的蜕变:从犹豫到自信

Brenden的中文成长故事,成为这个家庭适应北京生活的核心篇章。来北京前,全家的中文基础为零。Tara清晰记得初期的忐忑,但如今儿子的进步令她惊叹。在家中,Brenden主动承担了一项关键任务:点外卖。“他会调皮地从我手里抢过手机!”Tara笑着描述儿子坚持用中文与外卖员沟通的场景。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如今相对流畅的对话,Brenden已能独立完成确认订单、提供地址、道谢的全流程。“简直是从零到一的飞跃,”Tara感慨,曾经的担忧--怕说错、怕冒犯--早已被他的自信击碎。

这份成长不止于家门之内。冬天在崇礼滑雪时,Brenden面对只说中文的教练毫不怯场。遇到陌生术语时,他会暂停并用手机翻译,但从不回避交流。“他一点也没慌,”Tara强调,语气中满是骄傲。她相信,这些真实世界的挑战打磨了他的适应力,也让他更深体会“语言是连接人心的桥梁”。

而这一切,Tara归功于在YCIS的就读经历。这是一个小社区,每个孩子都能被关注、被鼓励,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而这个过程,让孩子更加自信、有动力。

学业上,Brenden的表现同样耀眼。如今他已进入中文二级(相当于HSK三级),甚至超越了Tara的学习进度。“他已经超过我了!”Tara坦言。Brenden常拿着课堂作业与母亲分享--听写、朗读、甚至纠正她的笔画顺序。老师夸赞他的书写“只有偶尔漏写一笔”,而他在学校活动上背诵中文古诗的表现更让Tara热泪盈眶。站在众人面前,他几乎不需要低头看稿子--这份从容是对他语言能力的最佳证明。

Tara在学校社区:从倾听者到引路人

Tara的融入之心不仅体现在儿子身上。她全身心投入家长志愿工作:从运动会分发冰淇淋到筹办融合英式薄饼与路易斯安那狂欢节传统的多元活动。但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初来乍到时,她曾独自参加一场全中文交流的志愿者活动。“我就默默听着,”她说起当时紧张却强装镇定的场景。这份执着终有回报--如今她是家委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新家庭,尤其是疫情后来自各国的外籍家庭,更活跃地加入学校日常活动中。

曾是专业网球运动员的Tara,本学期协助学校组建了U14网球训练项目,并担任教练,为YCIS热爱网球的孩子们提供系统训练。尽管儿子是更偏爱阅读的学术型学生,但这并未阻碍Tara为学校社区贡献力量的热情。这种热情,恰恰是历史悠久的国际学校社群中最可贵的一部分--家长参与学校建设,放在首位的从不是个人利益。

未来展望:在北京扎下的根

丈夫在中国的工作合约还剩两年(到期后最多再延长一年),Tara已将中文视为终身技能。“它会永远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她说,即便未来返美也会坚持学习。而Brenden则毫无离开的念头。“我根本不想回美国!”他对母亲坦言。学术表现优异的他收到耀中国际学校STEM Plus课程的邀请,加之跨国好友圈(越南、巴基斯坦、韩国、澳大利亚和中国伙伴)的亲密无间,让他深深恋上这里的一切。

勇气与好奇心的见证

对Robinson一家而言,北京不再只是一段工作外派的经历,而是承载归属感、成长与友情的家园。从跨越初期的语言鸿沟到凝聚跨国家庭社群,她对后来者的建议简洁而深刻:“跨出舒适区,一切都值得。”而Brenden的旅程则鲜活印证:自信的种子,藏在每日的外卖电话里、课堂的听写本上,更在那句“妈妈,我来搞定”的勇气中悄然生长。

YCIS北京耀中国际学校,是承载Robinson一家这份勇气、悉心呵护跨文化好奇心、并让这一切生根发芽的“文化交流孵化器”。

#3

紧密的小社区、大家庭

虽不完美、但最适合的学校

在国际学校里,学生的来来去去是常态,Jenny一家能在一所深爱的学校从头上到尾实在令人羡慕。国际家庭通常籍由公司外派工作机会来到中国,但是任期有限。能够一直留在北京,在中国扎根创业的毕竟是少数,Robinson一家3年后大概率会离开北京。尽管对于Brenden而言,他不想离开YCIS、不想离开北京。幸运的是,YCIS有不少离开后又回归的家庭,尤其是今年,不少疫情期间被阻隔海外的家庭再次回归到北京,得以回到YCIS这个温暖紧密的小社区、大家庭。

当然,YCIS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学校,有的孩子因为需要更大的运动场、足球队,而选择去了郊区的大国际学校,就像Robinson一家的邻居。但是Tara说这丝毫不会动摇他们对于YCIS的热爱。因为每个孩子的需求不一样。YCIS一样有丰富的运动项目,只是如果你希望在校园内有个大足球场,这里不是理想的地方。

还有家庭把孩子转到更大的学校后,又转了回来,这个过程让父母认识到:近距离、小学校、密切的师生关系,是其他“大”的内容无法取代的好。

这些耀中家庭的故事,让我仿佛看到了一片树叶上的走向不同的脉络,她们都被连在那根主脉上个,撑起叶片,成为耀中家庭社区、校园文化、办学价值观的一个完整缩影。希望这个缩影能成为您比对自己家庭择校需求的参照,看一看YCIS北京耀中是否是那所“虽不完美、但却最适合”的学校。

深入了解YCIS北京耀中,赶紧预约每周三的专属探校日!(咨询电话:40)

>>点击在线预约开放日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上一篇:2025-26年北京耀中国际学校学费多少钱,和去年对比有什么变化?

下一篇:北京耀中国际学校高中阶段的招生情况解读

国际学校

相关内容

更多

热门常见问题

更多
对比
简章对比(0/4)清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