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2021届DP学子风采:在数学与化学的专业路上砥砺前行
来源:国际学校招生网
时间:2023-03-05 01:41:02
今天GJXX小编搜罗了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2021届DP学子风采:在数学与化学的专业路上砥砺前行希望给择校的家长们提供参考。
吴梓浵,静教院附中考入世外高中IBDP,录取英国牛津大学化学专业。“自控力强,能合理安排时间,学习喜欢靠理解”是描摹吴梓浵的三个关键句。
沈宇翔,民办华育中学考入世外高中IBDP,录取牛津大学数学专业。“认真,有创造力,谦虚”,是形容沈宇翔的三个关键词。
在世外的三年中,两位同学在学术上不断钻研,并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他们分别在自己擅长的化学和数学领域学有所获,并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尝试解决生活中一个个复杂的问题。此外,两位同学在课外也以自己的方式帮助着身边的人。正是这样学术性强又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特质,使他们不仅成长为爱心优雅大气的世外人,而且收获了牛津大学这所世界顶级学府的录取。
沈宇翔生活照
吴梓浵校园生活照
WFLA
精研学术: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吴梓浵和沈宇翔从比较早的时候就开始分别展现出对于化学和数学的兴趣。
吴梓浵认为,化学相较于其他理科,实践性更强,是一门侧重于动手实操的科学。而化学相较于数学等学科,对于逻辑的要求并非很高,更具有灵活性。正是这两点吸引着吴梓浵展开了对化学的探索。他在10年级便报名参加了美国化学奥赛,并获得了全国铜奖的成绩。进入11年级之后,他选择了化学HL(高水平)课程,并在课外自学大学化学教程,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他在化学英奥赛中取得了全国金奖的佳绩。
英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奖状
竞赛并不只是吴梓浵探索化学的唯一方式,他也从CTB项目活动中收获了很多。他在11年级时与同学一起围绕“用化学方法解决农村黄水问题”的课题展开了研究。整个课题涉及到了物理、数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吴梓浵和队友进行了详细的分工:从提出数学模型,到和上师大的物理及化学教授保持联系、请教问题,到最终制定出两个化学方案并选择更为适合的,每个环节都是对他们的专业知识的延伸。这个历时半年的CTB项目还让吴梓浵意识到在一个团队中互相配合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团队中,如果能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特长,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TB小队的海报
吴梓浵对于学术方面的探索并不止于化学。尽管没有作为专业来申请,吴梓浵对经济领域也颇感兴趣。他在11年级寒假参加了Pioneer的科研项目,并将“会计与财务分析”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analysis)作为研究方向,与大学教授一起探讨经济学理论。他还结合了当时瑞幸咖啡财务造假这一时事,独立撰写了一篇研究论文。在吴梓浵看来,写研究论文尽管富有挑战性,但这个过程却锻炼了他的阅读能力、搜索资料能力及整合信息能力等。正规的学术论文写作过程更让吴梓浵认识到了学术既需要严谨、又需要清晰。这篇论文最终获得了Pioneer期刊的提名。
2-3、pioneer项目课题论文截图
而对于沈宇翔来说,选择数学专业是一个有巧合也有必然的过程。一开始只是因为数学专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在IB选课、竞赛和活动上都有一定的偏向性。在进一步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他不仅坚定了对于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数学就像是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想要在世界上玩出个名堂就先得把规则学明白。”学好了数学,别的东西学起来都会比较轻松,毕竟数学锻炼的是思维,思维灵敏了,学习其他内容或是从事其他职业都不会太困难。
沈宇翔(右)与爱数学的小伙伴
与吴梓浵相似的是,沈宇翔在学科竞赛中也收获颇丰。他在AMC12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并在11年级的丘成桐数学竞赛中获得了全国赛二等奖。参加丘成桐比赛的题目是有关经济发展和二氧化碳的问题,这是他尝试用数学建模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与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不同,这是通过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语言并进行解答,也让他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沈宇翔认为在探索数学的过程中带给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多次参加建模比赛的经历。
AMC12数学竞赛奖状
建模与数学关系密切,许多模型都会使用到数学中的知识,如统计概率,微积分等,而且通常会比课堂所学的内容更加深入或者延展。同时,建模让他从“埋头解题”到“抬眼看世界”,关注到社会与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尝试用数学去构建解决方法。这种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不仅展现数学独有的魅力,而且令他看到数学的广阔前景。
HIMCM奖状
MCM奖状
HIMCM文章
在建模的过程中,他不仅与许多热爱数学的同学有了深度交往,还懂得了更多团队合作的技巧。在10年级第一次参加HIMCM建模比赛时,所有人一开始都热情高涨,但到中期时,由于大家都忙于校内考试,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在比赛上,导致最终草草收场。作为队长,沈宇翔认真分析了这次建模铩羽而归的原因,在第二年他领导这个团队的时候,对小组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将编程、画图表、整理数据和写论文等板块交给不同组员来完成,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小组的效率。在比赛中,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有关公共场合充电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模型来表示不同公共场所的充电插头或充电桩的费用。他们使用了回归模型和排队论,通过大量搜集数据成功完成这一题目,并最终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建模团队与指导老师於嵩(中)合影(右一为沈宇翔)
建模不仅锻炼了沈宇翔的数学能力、小组领导能力,更让他意识到了大数据分析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他所研究的“中国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环境变化的关系”这个课题中,为了能够准确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参照大量的数据所反映出的现实情况对模型进行调整,从而使其更加准确。因此他学会了将大数据分析纳入建模的体系。
“数学”如同一块魔石,吸引着他埋头把玩、愈研愈深。关注到疫情对社会活动产生的大规模影响,沈宇翔决定将他的数学拓展论文EE的研究论题定为“用建模的方法来分析疫情下隔离的有效性”。他把人群分为三类:未感染人群,已被感染人群,和因病毒身亡或痊愈的人群,做出传染病的传播模型,并分析了疫情之下隔离政策对于控制扩散速度和感染人口增长的效果。这一篇结合时事并富有创造力的拓展论文最终获得了高分。
沈宇翔的EE论文
CONFIDENCE
持之以恒:积极投身课外活动
除了在学术上的深入钻研,吴梓浵和沈宇翔也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当中,分享自己的才能,为他人的生活提供便利。
在11年级时,吴梓浵关注到家中及社区的老人不太会使用手机这一问题,便与班中的几名同学组队,在疫情期间创立了微信公众号“INFINITY LIFE”,在上面发布使用手机的具体指导。他们联系了当地居委会,等到疫情缓解之后定期进行线下教学并持续到现在。小队的行动在社区内获得了很好的反响。由于平时很少有机会与老年人打交道,吴梓浵认为这个项目搭建起了青年学子与社区老年人的桥梁,在真实的行动中,他们学会了换位思考,经常从老年人的视角去看问题,教学也是基于老年人的认知,因而取得了十分真切的效果。他们这个项目并不是为了申请季而做,也没有因为申请季的结束而停止。
吴梓浵给老年人讲解手机功能的使用
小队成员手把手教社区老年人使用手机(上)
“INFINITY LIFE”公众号推文截图(左)
在业余生活中,吴梓浵在艺术和体育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爱好:他对摇滚乐抱有浓厚的兴趣。他经常听各种摇滚乐,对摇滚乐的历史和不同乐队的特点了如指掌,以至于这个“化学男”竟然将自己的拓展论文EE的论题定位于研究两支摇滚乐队“The Clash”和“Sex Pistols”,探讨他们的作品如何反映出1970及1980年代的朋克文化和青少年的叛逆思想。
通过论文的探索,吴梓浵对摇滚产生了更深的认识。在写EE之前,摇滚对他来说可能更多的只是一种消遣;但通过写EE过程中的大量阅读和研究,他对摇滚中反叛精神的背景、对象和目的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次摇滚乐的研究让吴梓浵对于摇滚乐作曲家敢于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并渴望改变的精神产生了钦佩之情,也促使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改变周遭、让一切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EE论文截图
The Clash乐队(图片来自网络)
Sex Pistols乐队(图片来自网络)
沈宇翔的活动多专注于在校内社团中投入时间、精力。他加入了“科研社”,作为该社团的副社长,与社团成员一起策划和开展活动。基于对数学的热忱,沈宇翔将自己多次参与建模研究的经历与心得分享给学弟学妹们。
科研社(前排右二为沈宇翔)
除了科研社之外,沈宇翔的身影也经常活跃在乒乓社中。在乒乓社,令沈宇翔印象最深的是他参与组织的校外乒乓友谊赛。从前期策划,到确认比赛地点,再到招募选手,他都积极参与其中。从刚开始报名时的几个人,到最终有50多名选手报名参加,其中不乏周边学校的中小学生以及社区内的乒乓“民间高手”。大量的参赛选手也为管理比赛带来了不少的困难,这使沈宇翔和其他组织的同学不得不临场调整比赛的规则从而确保比赛能在规定时间内结束。沈宇翔从这次赛事中学习到了许多举办比赛的注意事项,他的领导力也得到了锻炼,而比赛也将乒乓球的乐趣传递给了身边更多的人。
乒乓社(前排右一为沈宇翔)
校外乒乓友谊赛
WFLA
真情表达:申请季的心路历程
回顾英美两国的申请之路,吴梓浵提到:“英国申请更侧重于学术本身,而美国申请的考察面更广,除了成绩之外还注重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在申请牛津大学的过程中,吴梓浵在自己的个人陈述以及后续的面试中均展现出了对于化学的热爱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自学youtube公开课和做模拟题,是他过五关斩六将的助推力。
他还提到,牛津大学面试时教授考察的不仅是知识的广度,更看重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除了知道每道题的答案之外,还要知道为什么答案是这样;即使在不完全做得出题的情况下也要能解释自己是怎么猜想的,为什么有这些猜想。这次面试也帮助吴梓浵认识到了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要养成多问自己为什么的习惯。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相比于申请英国的大学,吴梓浵坦言,他申请美国的大学并非如此顺利。若能再经历一次申请季,他觉得应该更谨慎地制定选校计划,并尽量在早申请阶段避免校内竞争太激烈的学校,而不只是一味地追求“名校效应”。他还想对学弟学妹说,IB体系很科学,在做每一项评价作业时应尽力做到最好,以不断拓展自己能力的边际。
吴梓浵与班主任周华老师
吴梓浵(左)与英语老师Devin(中)
在谈及被牛津录取时,沈宇翔觉得自己很幸运,但似乎又是冥冥中的必然。在11年级暑假,沈宇翔参加了专门的牛剑训练营,使他接触到牛津大学富有挑战性的考试内容。此外,沈宇翔说,牛津大学的学院选择也是富有策略性的。在综合了学院的录取难度、学术水平、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之后,他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学院从而加大录取概率,而不是选择“Open Application”(即不定学院的申请方式)。
沈宇翔(后排右一)参加牛剑营
对于牛津大学的面试,沈宇翔认为最好的准备方式是进行模拟面试,通过你问我答的方式来进行多角度准备。尽管刚开始模拟时可能手无足措,但一段时间的集中模拟不仅可以熟悉流程,更可以训练思维的敏锐度,拓宽对专业知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沈宇翔(左二)与好友
即将远赴重洋,去到梦想的高等学府深造,两位学子一方面感恩世外积极向上的氛围、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带给他们的身心的成长,同时,也衷心祝福下一届每一个世外学子能够实现自己的升学梦想,让辛勤的耕耘浇灌出丰硕甜美的果实!
吴梓浵(右一)与3班的好伙伴们
沈宇翔(躺地者)与1班的好伙伴们
后记
第四年的“学子风采录”到今天就结束了。22篇推文、44位毕业生的倾心分享为我们展现了他们在桃源的成长历程。通往梦想的道路从不是坦途,几乎每位学子都经历过失败的狼狈、迷惘的苦痛,但没有人轻易屈服、放弃——热血的青春本身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在个人的付出和师长的托举之下,他们得以突破自我、探索志趣,以爱心、优雅、大气的姿态拥抱世界,体验学术的魅力、拓展能力的边界,最终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恩之心告别桃源、走向四方。
囿于人力、篇幅,无法穷尽2021届所有优秀毕业生的风采。2021届的每一位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在三年IBDP学习生涯中砥砺前行、不负韶华,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求取最好的结果。
“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衷心祝福每位毕业生携带“世外人”的品质与情怀,在更高一级的学业平台上继续全面发展、健康生长,成就更完满的自我、更美好的世界。
受访人| 2021届(3)班吴梓浵
2021届(1)班沈宇翔
采写人|2021届(3)班郝佳颖
DP11(5)班吴雨伦
宋思思老师
照片提供| 沈宇翔 吴梓浵
美编| 潘婷薇
责编| 吴新贤 毕琳琳
往期精彩回顾
01
放眼乾坤共倚栏
02
追光的青年,在路上
03
扎根数学,在交叉处找到自己
04
由“心”出发,用坚韧点亮“理”想之光
05
视觉艺术和乌托邦梦想
06
格物之理,致知以远
07
饱染书香,洞悉世界
08
在宽容有度的路上,筑梦、追梦
09
广采他山之石,牵繁星成画卷
10
将逻辑、激情与灵动灌注于计算机科学内外
11
以梦为马:完美空间的筑梦者
12
以人文之光,耀生命之境
13
心有所向,更上层楼
14
热爱世间一切的阳光女孩
15
且行且思,勇于尝试
16
以温柔之力穿透人心
17
同源异流,生物学子展多样风采
18
超越桎梏,选择无法被定义的道路
19
低调的理想主义实干家
20
追求健美的生活,拓宽钻研的边际
21
喜爱商业的魅力,拥抱生活的美丽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